看未来的趋势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需要从多个纬度来看,以下是个人的一些浅薄见解。
原始的需求
-------------------------------------
首先看需求,因为这个是基本面,大致上分为两种:
1.原本存在的基本需求 :
个人把马斯诺原本存在的五个层次抽象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物质需求上再进行细化的落地话就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前者贯穿了人的一生,后来是阶段性的刚需。无论你上层形式怎么变,电商也好,线下商业体也好最终还是落到这几个方面上。例如行上的打出租车
精神需求上再进行细化的落地就是消费娱乐,社交,按照微信张小龙的设定就是贪、嗔、痴等。例如游戏,微信,陌陌
2.消费升级的需求
就是将两本的需求进行分级,满足不通圈子,阶层的个性化需求,这里的个性化只是针对阶层来说的。
例如通过滴滴快车比原来的招手打车,迪士尼比之前国内大大小小的人民公园。
3.结合以上两种 : 打滴滴专车,首汽约车,迪士尼的VIP门票
在以上三个层次上你可以看到大量的公司。
满足第一层需求的公司:淘宝的电商,百度的搜索
满足第二层需求的公司:京东的电商,知乎的搜索,
满足第三层需求的公司:河马生鲜
所以以非人类为落地的需求都是伪需求。
格局上的需求
-------------------------------------
有了需求还需要依赖于你自己想做的野心、视野和格局。同时还要考虑你自己的情况,你自己是一个互联网巨头,还是某个垂直行业的独角兽,还是说是刚冒出头的创业公司。
需求的真伪还在于你自身公司的规模
另一个点就是你想做的是中国生意还是全球的生意
如果看中国的生意的话
1.在未来5-10年,基本还是可以C2C的模式,紧跟美国的互联网科技趋势。不会每个都成功,但是至少会中一到两个。看亚马逊,Google,苹果等公司做什么。
这里主要是原本因为技术等原因做的不好的领域,因为我现在在做大数据方面的东西,在综合的金融数据分析领域,美国做的最好的是palantir 公司,最早是为美国国防部工作(军事领域),现在也进入了金融领域。但是在国内我还没有看到一家做的好,不说金融领域,在任何领域都没有一家综合数据分析的公司出现。
2.对于国运的判断,如果不出现重大战争,中国崛起是必然,随着国运来投资,举个简单的例子,今年的国务院报告中还提到了城镇化改造,棚户区改造等事项,这个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城镇化和棚户区改造中最为核心的就是房地产。
根据传统的需求生命周期看:
需求产生-信息查找-信息决策-消费-评价
买房子
装修
金融贷款
开发商 : 融创老板最近退出乐视说的,房地产的生意比乐视大多了。
建筑师
原材料供应商
建筑工人需求
就算将来的房地产是白银时代,但是亦然是一个市场和利润非常大的市场,碧贵园去年的收入是5000亿。腾讯去年的总收入是2377亿,在大家眼里果然单体市值第一的互联网公司验收还是没有房地产商高。
从这里延伸出去,电信领域,能源领域。
如果你想做国际生意
1.国内已经成功模式是否可复制? BAT,小米,oppo,vivo他们在做的事情
2.是否普世的未来需求? 生命科学?医疗? 外太空探索?
立场上的需求
------------------------------------
存在需求的挖掘
例如之前的o2o 团购,现在的AI。 还有打车出行,共享单车,汽车后市场
AI将来要改造的四大行业:阿里的智能城市交通,腾讯医疗影像,百度的自动驾驶,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
非自己领域明确需求的入侵
阿里之余社交,腾讯之余电商。美团之余打车。此消彼长,
目前我看到的国内主流投资理念或者或是思路。
我现在看到的BAT的投资思路还局限在某个新技术或是科技的垂直行业改造,之前马总提到的五新还是在这个层次上。新制造,新零售。新技术,新能源,新金融。
规模上的需求
-------------------------------------
是否足够大来支撑几个玩家进入。
基于以上方法论,我个人偏好的是
生物医疗和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共同需求,或者说是进入21世纪后,便发达国家的必然需求。寿命的需求是刚需中的刚需。《未来简史》那本书中也提到人将来的寿命会增长到150岁。
生物医疗上,不通阶层又有不同的需求。在向上空间上非常的足,看看医疗器械的价格就知道了
具体落地上又分为
1.代理国外最新医疗技术,帮国内的病人联系国外的医疗资源,中介信息
2.开发人类潜能,基因揭秘。
满足了需求基本面的三个层次,需求的格局上也够大,属于全人类的需求。
在需求的立场上,医疗的各个领域,药,器械,医生现在还都没有整合全行业的巨头出现。
航空航天
-------------------------------------
人类必然会走出地球,可能在10年后,也可能在20年后。哪个国家率先走出这一步,必然会成为未来的太阳系霸主。
0 条评论。